編者按:人工智能(AI)正加速融入生活,深刻改變產業結構和人才需求。當前,在人才需求發生“量級”爆發的同時,人才供需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質”的變化。
為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穩就業”“保就業”決策部署,從今年4月開始,歷經兩個多月的深入走訪,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對人工智能就業市場展開全面探究,并推出高校就業服務類欄目《我要上班了》,直面智能化轉型中的就業焦點問題,以扎實調研和多元視角,為身處技術浪潮中的高校學子與職場新人提供兼具前沿視野與實用價值的就業服務指導。
“再簽不下來,我就去干自媒體了!”近年來,伴隨就業壓力的增大,貼著“低門檻、高收入”標簽的自媒體行業從“副業選擇”搖身一變,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就業新選擇。而AI技術的加持,更是讓這一新思路以“爆燃”之勢吸引了求職者的目光。
自媒體行業真的那么好干嗎?這一新興行業都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初入職場,如何面對千軍萬馬般同質賬號間的競爭?
人才渴求強烈,有“網感”比專業標簽更重要
“自媒體時代足以承載任何一種才華,前提是要有才!”在自媒體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坐擁430余萬粉絲的李超,談起自己的職場打拼之路時侃侃而談。
在李超看來,自媒體是一個相對沒有門檻的行業,很多網紅和“大V”所做的工作,都與此前的工作學習經歷大相徑庭。“它為普通人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傳播信息和觀點的平臺。而其低門檻性,也成就了自媒體行業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提到包容性和多元化,資深媒體人、法學博士朱強直呼“超乎想象”。“前端的客戶維護、文案撰寫,中端的短視頻拍攝、音頻采制,后端的剪輯包裝、賬號運營,甚至延伸至行政、財務管理等支撐性崗位,崗位覆蓋了從內容生產到商業變現的全流程,環環相扣、互成體系。”
什么樣的畢業生適合進入自媒體行業?朱強認為專業對口很重要,新聞、網絡與新媒體、廣播電視編導等對口專業的畢業生往往更具優勢。
“相比于專業,懂‘網感’、對熱點有敏感度更重要,全能型人才更受歡迎。”知名汽車知識科普類博主“兔小波說車”道出了自己的經驗之談。她認為,雖然具有一定表演和表達能力的播音主持專業學生更有入行優勢,但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自媒體行業對人才的渴求愈發強烈,能寫能拍又懂運營的“全能型選手”往往會被MCN公司瘋搶。
杜絕被迫謀生,讓熱愛成為最好的“敲門磚”
“我對自媒體博主這一工作很感興趣,卻一直找不到屬于自己的賽道。”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小關對此感到十分困擾。他發現,自己花費大量精力制作的視頻產品,瀏覽量和點贊數常常十分慘淡,反之隨手發布的一條視頻,流量卻十分可觀。
“平臺風格存在差異,推流算法也會根據近期熱點不斷變化,精心制作的視頻點擊量平平是常事。我們不應被‘流量’裹挾,而是要學會尋找和總結規律,挖掘自己的閃光點。”有著多年從業經驗“兔小波說車”一語中的。她笑言,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流量暴漲、收獲高薪是大眾對行業的誤解,賬號運營是一個長期過程,腳踏實地是對每一個從業人員的最基本要求。
做了5年美妝博主,“奈奈”選擇離開,轉型進入文旅賽事策劃領域。這樣的抉擇歸功于“奈奈”作為博主期間積累的資源和經驗,更是她追尋熱愛的一次重要轉身。
如何在自媒體行業準確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朱強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否有過媒體學習經歷,首要因素是熱愛,唯有熱愛才能投入最大的創作熱情。朱強也提醒畢業生們,自媒體看似“低門檻、高收入”,但切不可為追趕潮流而盲目入行。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博主,不妨先用碎片化的時間試著拍攝、剪輯,在平臺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垂類賬號進行對標。
“做有意義的工作,而非被迫謀生。”這是朱強始終堅持的理念,同樣也是“兔小波說車”做職業規劃的準則。
AI時代,一場內容與效率的博弈之戰
講故事、講好故事,是自媒體人的必備技能。然而隨著AI的飛速發展,自媒體行業正迎來一場由人工智能技術引領的革新浪潮。
“只要輸入指令,AI就能根據用戶需求,在極短時間內創作出所需要的文案、視覺設計及分鏡頭腳本。”朱強介紹,AI的誕生為初入自媒體行業的畢業生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內容同質化、缺乏競爭力等問題也隨之而來。
面對千軍萬馬般同質賬號間的競爭,自媒體創作者如何脫穎而出?朱強表示,機器寫不出人間煙火的溫度,在自媒體創作中過度依賴AI工具,作品最終會淪為充滿‘塑料感’的流水線產品。換言之,創作者可以運用AI,但絕不能被其左右。“個人的獨特性具有AI無法取代的核心競爭力,創作要植入自己的理解,包括對人生的體悟、對世界的態度,甚至良好的審美能力。”
“AI可以輔助技術,但無法替代‘網感’。”即便早已轉型其他領域,關于AI在自媒體行業的滲透,“奈奈”亦有獨到見解。她坦言,不少自媒體博主會結合自身經歷,建立一種專家或是可信賴的形象,而觀眾追隨的正是這個核心“人設”帶來的獨特視角和情感連接,這是AI無法替代的。“觀眾的喜好藏在細節里,這需要人去感知,而非算法簡單推導。”
監制 杭春燕
策劃 王曉映 張琳
統籌 朱威 陳逸穎
主持 陳逸穎
音頻 艾陸琦 張宣
制作 艾陸琦
文字 紀樹霞
美編 鄭玲玲
技術支持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JIL新聞創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