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淮安港三期項目自動化碼頭聯調聯試啟動,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作為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實施項目,該工程打通了鐵路進港“最后一公里”,實現鐵路水路無縫銜接,進一步確立淮安全國性內河航運中心地位,以“樞紐+”強勢托舉淮安城市能級躍升。
今年一季度,淮安地區生產總值以7%的增幅領跑全省。以樞紐經濟為支撐,以重大項目為牽引,以營商環境為抓手,淮安正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為追求,加快打造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
大道通衢 樞紐“流量”提升經濟“增量”
7月5日,淮安啟動以“聚勢樞紐經濟 賦能產業升級”為主題的“淮安企業家日”活動,以城市之名,致敬創新創業者,推動產業發展與城市樞紐建設深度融合,為建設長三角北部樞紐經濟發展先行區注入新動能。
京杭大運河、淮河、鹽河等多條重要水道在淮安交匯,淮安素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美譽。作為一座交通依托型城市,重歸“運河之都”輝煌盛景,成為當今淮安新使命。
在連接京杭大運河與鹽河的重要交通樞紐——楊莊船閘,貨船往來穿梭,一派繁忙。“二號船閘建成通航以來,船舶通過量由1200萬噸增長到2400余萬噸,翻了一番。”淮安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主任羅衍慶說。2022年起,淮安水運項目連續3年年度投資超20億元,目前在建重大項目達13個,創歷史之最。
一大批有影響力的重大交通工程相繼開工,給了淮安重歸樞紐的底氣。淮安港先后開通水運集裝箱線路16條、穩定運營集裝箱多式聯運線路8條,2024年淮安內河集裝箱吞吐量超57萬標箱,連續16年穩居全省內河第一;淮安漣水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有序推進,國際貨運區已建成投入使用,計劃新建6萬平方米的航站樓、配套建設旅客過夜用房等相關附屬設施,建成后將滿足每年750萬人次的旅客保障能力。淮安空港與徐州陸港、連云港海港互為支撐成為蘇北物流“金三角”;寧淮城際鐵路正在施工,新淮鐵路、沿淮鐵路、淮泰常鐵路加快推進,“米”字形高鐵網日益鞏固;建成京滬高速淮安段擴建工程69.59公里、普通國省干線公路128公里、農村公路1042公里,長深高速淮安段擴建工程年內將完成主體工程,一個擁有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的樞紐新城正從藍圖走向現實。
一系列重大戰略機遇疊加,強勢托舉淮安重回樞紐中心:2021年淮安明確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被列為京津冀至長三角主軸上的重要節點。2023年淮安入選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支持城市。2024年9月,省委明確提出“支持淮安利用綜合交通優勢高質量發展樞紐經濟”。
把握機遇,借勢騰飛。2025年淮安計劃投資90億元建設29個交通項目。到2035年,將實施一批支撐性重大項目,總投資約1000億元,全力支撐打造東部地區陸海聯動大通道,構建集全國公路運輸樞紐、“米”字形高鐵網、全國內河航運中心、長三角北翼航空客貨樞紐等于一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
聚力攻堅 大項目挺起發展“硬脊梁”
走進中天鋼鐵集團(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58臺機器人管理2000多臺拉絲機器,偌大的車間鮮見人影。這是行業內首家實現全過程智能制造的企業,預計2026年達產后將創成全球首家金屬材料深加工“燈塔工廠”,年銷售超200億元。
加快產業筑峰,塑造集群地標。淮安以“7+3”先進制造業集群為基礎,重點培育“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聚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全力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集聚區。
一連串百億級旗艦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提振了淮安發展“精氣神”。中天鋼簾線、巨石玻纖、臺華新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項目,使淮安牢牢“掌握”作為眾多產業基礎的鋼簾線、玻纖絲、錦綸絲“三根絲”,確立汽車制造、建筑、化工、紡織等行業優勢地位;以南高齒、比亞迪、淮鋼特鋼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持續提質;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天鵬鋰能電池等項目在“新三樣”領域全面發力布局,光伏新能源產業集群邁入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行列。
在“項目為王”的指引下,淮安“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持續成長,實現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千億級制造業集群的歷史性突破。統計數據顯示,淮安市規上工業投資連續40多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近悅遠來 改革硬舉措托舉城市軟實力
今年5月13日,淮河華商大會期間,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燕透露,“十五五”期間,將進一步追加對巨石淮安公司的投資。“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務環境最優、辦事效率最高的‘四最’營商環境是我們選擇淮安的重要原因。”劉燕說。
堅持“做的要比說的好,服務要比需求早”理念,淮安建立重大產業項目全鏈條專班服務機制,常態化實行“極簡申報、極速審批、極優服務”和“交地即發證、拿地即開工、建成即驗收、竣工即交付”服務模式。1-5月,淮安市工程建設項目實現并聯審批4227件、并聯審批率達46.4%,56個項目“拿地即開工”,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8個。
緊盯“要素跟著項目走”。淮安制定全市低效工業用地盤活利用考評辦法,建立全市低效閑置工業用地矢量數據庫,已編制完成67個500畝以上集中連片工業用地儲備方案,變“項目等地”為“地等項目”。
“船舶直接靠泊我們的碼頭,每年可節約運輸成本300多萬元。”江蘇淮河化工有限公司儲運部副部長潘曉兵說。通過疏浚支線航道,淮河化工周邊30多家企業采用“公轉水”多式聯運,年節約物流成本近3000萬元。
通過全面推進“散改集”“公轉鐵”“公轉水”、打造“鐵水聯運”“江海河聯運”多式聯運精品線路,淮安為重點企業提供從箱源航線到出口報關的“一攬子”高效、低成本物流解決方案。每年為中天鋼鐵、巨石集團、實聯化工等重點企業降低物流成本約3億元。
以硬舉措托舉城市軟實力,淮安走出了從“營商”到“贏商”的蝶變之路:5年來,淮安30余項改革經驗得到國家部委表彰推廣。2021年來,淮安市營商環境民營企業滿意度實現“四連增”,全市營商環境質量綜合評分排名持續躍升。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莎沙 易夢涵
通訊員 袁來 胡薇薇 黃遵學 王順 錢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