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區域新聞中心
- 編輯:錢建宇
- 時間:2023-12-29 18:38:11
現代快報訊(記者 楊亦文)12月26日上午,由宿遷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泗洪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宿遷市博物館、泗洪縣博物館承辦的江蘇文明之根(順山集文化特展)在宿遷博物館正式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順山集遺址出土的210多件組文物,其中部分文物來自南京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宿遷尚屬首次“亮相”。
▲猴面陶塑
2010年——2013年,南京博物院聯合宿遷市博物館、泗洪縣博物館對位于泗洪縣梅花鎮的順山集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由此揭開了埋藏于地下,距今8500年前的遠古文化——順山集文化的神秘面紗。
順山集文化是淮河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早階段的考古學文化,因順山集遺址而得名。順山集文化作為江蘇境內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將江蘇文明史推前了至少1600年,被譽為“江蘇文明之根”。順山集文化是淮河下游地區青蓮崗文化的前身,也是淮河中游地區雙墩文化的源頭之一。從全國范圍看,它是中國同時期較發達的早起農業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規模最大的環壕聚落之一,它的發掘研究為厘清淮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經濟形態及古環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探索淮河流域乃至中國東部地區古文化交流和人群遷徙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順山集遺址中發現的環壕為淮河中下游地區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環壕,具有開創之功。環壕平面形狀不規則,東西最大跨度約230米、南北最大約350米,周長近1000米,環壕內已知面積近75000平方米。環壕內堆積著大量的破碎陶器、石器及食用過的鹿、豬等動物骨骼,表明大量的居民沿環壕內側居住,并逐漸將生活垃圾傾倒在環壕內。環壕同時兼具防御野獸侵襲、防洪排澇及界溝之作用。
▲遺址中出臺的陶灶被稱為“中華第一灶”
在遺址內發現的陶灶,被考古界稱為“中華第一灶”,為國內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可移動式陶灶。與陶釜搭配使用,可在室內、外不同場所烹煮食物,設計理念先進、造型新穎,是順山集人創造性發明。
▲各種陶制小動物
▲豬型淺浮雕鹿角器
不僅如此,宿遷市博物館館長高小亮介紹說,8000年前的順山集人,不僅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定居生活。而且開始創作出各種藝術品,如淺浮雕的豬型鹿角器及陶塑人、豬、狗、熊、猴、鳥等。這些藝術品,以人和動物為主要題材,線條簡單,但形象生動,是順山集人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審美意識的充分體現,是他們對原始藝術的追求和探索,散發著神秘的色彩。
▲亞腰形陶鼓
此外,順山集人還開始制作樂器,遺址中就發現了兩件陶鼓,其中修復完整1件為亞腰形,1件殘破陶鼓為直筒形,這是淮河流域所見年代最早的陶鼓實物,十分珍貴。
▲碳化稻
在順山集遺址一期至三期地層中,馴化型水稻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加,表明距今8500至7500年間,順山集遺址先民在利用和栽培水稻,并在有意或無意中逐步馴化水稻,從一期至三期,水稻的馴化水平逐漸提高!
這一論斷在距離順山集遺址不遠的同屬順山集文化的韓井遺址得到了印證,韓井遺址發現了一處8000年前的水稻田遺址,面積不足100平方米,被分割成不同形狀的田塊,每塊面積不足10平方米。經過專家論證,韓井遺址水稻田遺址是世界最早人工稻作遺跡,對研究中國稻作農業起源、江蘇文明起源等意義重大。
據了解,本次展覽從2023年12月26日開始將一直延續至2024年3月5日,很多同學可以在寒假中到宿遷市博物館一飽眼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