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午高峰,江蘇13個設區市用電負荷峰值集體刷新歷史紀錄:蘇州3307.5萬千瓦、無錫1651.5萬千瓦、南京1643萬千瓦、南通1304.5萬千瓦……全省最高用電負荷達到驚人的1.52億千瓦,年內第三次創下歷史新高。而這距離7月3日創下的今年首個歷史新高(1.4996億千瓦),過去僅僅4天。
7月開篇,全省用電高峰迭起;預計下旬入伏后,還將出現40℃以上連續高溫,屆時用電負荷可能再創新高。江蘇如何頂住“烤”驗?記者調研獲悉,省內各地正通過“強基拓源”“科學儲能”“需求聚合”三管齊下,構筑起堅實的能源保障網。
引入“外援”,用電高峰提前也能從容應對
據預測,今夏江蘇最高用電負荷可達1.53億千瓦,比2024年的1.47億千瓦,增長4.0%。上億負荷量級之下,看似僅增加600萬千瓦,保供難度卻倍增。
如何“扛穩”用電高峰?煤電,作為能源結構基石,在江蘇發揮著關鍵托底作用。6月27日,全省迎峰度夏支撐性煤電項目配套送出工程宣告全部投運,今夏能源保供體系完成關鍵布局。此前在常州、鹽城、張家港等地,規模達600萬千瓦的清潔高效煤電機組亦相繼投產,顯著提升江蘇電網清潔煤電機組的比重。
省內資源有限,引入“外援”至關重要。
借助已投運的各類跨省、跨區域輸電工程,國網江蘇電力積極爭取西部、北部區外來電。7月3日,全省第一波最高負荷比去年提前5天抵達,三峽水電通過±500千伏龍政直流工程今年首次滿功率送蘇,江蘇最大區外受電規模達2248萬千瓦;次日,全省區外受電規模數據大幅攀升至3198萬千瓦。
“今夏,江蘇將進一步增購高峰區外來電,優化省間電力現貨等短期購電機制,形成長短結合的區外購電梯次,確保區外來電最大達3700萬千瓦。”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相關負責人表示。
“綠電”顯能,巨型“充電寶”破解波動難題
截至5月29日,江蘇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達1.01億千瓦,占全省電源總裝機的46%,比“十四五”初增長1.91倍。7月3日,全省用電負荷今年首次刷新歷史紀錄時,風光新能源發電達到6047萬千瓦,同樣創下紀錄。
然而,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與波動性,在迎峰度夏期間尤為突出。如何破題?江蘇通過構建多元化儲能矩陣,實現綠電的“時空轉換”。
一些巨型“充電寶”正在協同發力。7月6日晚,國網江蘇電力調控中心發出指令,93座新型儲能電站同時向電網放電,最大放電功率達714萬千瓦,可滿足4800萬戶居民一小時用電需求,這一規模刷新全國紀錄。參與調度的儲能矩陣包括64座電網側和29座電源側電站,在新能源發電高峰時,能儲存電量1450萬千瓦時,成為平抑波動的“穩定閥”。
看似簡單的充放電,背后卻是精密的時空調度藝術。不僅要考慮城市用電需求的高峰低谷,還要兼顧儲能項目本身的效益,這就需要科學的調度。“江蘇儲能項目多位于蘇北,用電卻集中在蘇南。蘇南用電高峰在白天,蘇北則是在夜間。”國網江蘇電力調控中心調度運行處處長仇晨光指出,通過科學調度,儲能成為破解地域用電時空錯配的“調節器”。
全省的儲能布局,也在向多元化、規模化加速邁進。6月30日,華電儀征風光集中配建儲能項目成功并網。作為揚州區域規模最大的電網側儲能電站工程,預計年消納可再生能源電量超6800萬千瓦時。7月1日,國信蘇鹽淮安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項目1號機組順利并網發電,待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單次儲電量達120萬千瓦時,可滿足60萬戶家庭每日高峰時段用電需求。目前江蘇新型儲能裝機761.6萬千瓦,涵蓋電化學儲能、鹽穴壓縮空氣儲能等多種形式,裝機規模位居全國第四。
云端調配,激活需求側“柔性力量”
面對剛性增長的用電需求,江蘇通過技術手段激活千萬家庭和企業終端的“柔性力量”,釋放巨大的調節潛能。
在夏季用電高峰,居民空調負荷無疑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去年夏季,我省最高用電負荷達1.47億千瓦,其中居民空調負荷最高達2796萬千瓦,相當于同時有近2800萬臺空調在線,負荷占比接近20%。
“預測到用電可能緊張時,電力部門利用軟件給居民手機上發送邀約,鼓勵居民主動調節大功率智能家電的溫度,減少用電,從中獲得電費獎勵。”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負荷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此舉將提升新能源發電的使用效率,國網江蘇電力此前已在徐州等地開展系統試點,2024年夏季至今年初,分批次邀請超過100萬戶居民參與調節,高峰期讓出的電量負荷超過50萬千瓦。
與此同時,一場聚合海量分散資源的能源調配行動正在云端展開。
年初,我國首個百萬千瓦級居民虛擬電廠在江蘇啟動建設,將省內海量居民家中的大功率智能電器,整合進云端虛擬能量池,配合新能源發電特性開展靈活調配,形成具備千萬千瓦調配能力的“虛擬能量池”。
國網江蘇電力負荷管理中心測算顯示:空調每調高1℃,可讓出0.06千瓦負荷。全省4300萬居民同步行動,相當于一座大型電站的調節能力。
而在宿遷運河港配售電有限公司數智能源服務中心,虛擬電廠智慧運營管理系統大屏上跳動著實時負荷曲線,這一江蘇首個增量配網虛擬電廠,已于“五一”假期前夕正式投運。目前,虛擬電廠的聚合用戶可通過削峰填谷、需求響應等方式獲取收益,還可登錄虛擬電廠智慧運營管理系統,實時查看負荷情況,保障用電設備穩定運行。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倪敏 許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