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蘇智慧文旅平臺監測,“五一”假期,江蘇省共接待游客3132.43萬人次,游客消費總額達141.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16%、20.04%。2023年開始旅游火爆反彈,長三角地區的旅游消費依舊極為活躍,而開封、天水等城市成了新的“網紅”目的地,一批曾經的“冷門”城市也正被人們發現和了解。文化消費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密,文旅深度融合,城市成為文化消費最重要對象之一,文化消費能夠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城市經濟、文化繁榮,也逐漸成為城市發展共識。
打造“獨特標簽+接地氣生活”,借助互聯網話題撬動出圈起點。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多次提出優化“互聯網+旅游”營商環境,以數字賦能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從早期出圈的老牌旅游城市成都、長沙、西安,到最近一年火爆全網的小眾城市淄博、哈爾濱,借助互聯網發展機遇走紅的城市一波接一波。2023年,在“大學生特種兵出游”“Citywalk”等熱門話題下,流量經濟崛起帶動一個又一個“網紅城市”出圈,從“進淄趕烤”“燒烤小餅”熱潮帶火的淄博,到憑借“南方小土豆”“凍梨擺盤”出圈并成為2024年第一個頂流的哈爾濱,越來越多非典型文旅城市的二、三線城市憑借其獨特個性標簽和接地氣的本地生活場景,吸引全國各地的大量游客前往。每一個網紅城市的出圈都體現了宣傳和造勢的重要性,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在充分的準備下抓住每一個機會,才能順勢出圈。
推進文旅融合是實現旅游業長續發展的根本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文化與旅游有著與生俱來的內在聯系,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旅游是文化的重要市場。兩者有機結合和深度融合既是文化和旅游互動共榮的客觀需要,也是文化和旅游發展的必然規律。要立足本土稟賦和文化特色,大力推進文旅融合,增強產品的本地自然和人文色彩,豐富旅游內容,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和優質的文化旅游體驗;另一方面,想要保持“長紅”,需要加強自身的城市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此外,良好的基礎設施,如便利的交通系統、完善的公共服務、健全的醫療衛生體系、物價管理制度等方面對于城市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也是城市保持吸引力和“長紅”的基礎。
改善公共服務,營造良好市場化環境是推動文旅“長紅”的堅實基礎。只有持續優化消費環境,改善出游消費體驗,提升城市文旅的人文關懷,才能彰顯城市溫度與城市精神。當前,游客對旅游目的地滿意度不僅取決于精致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文化底蘊,優質的文旅服務和硬件配套等整體旅游環境也成為衡量的重要指標。發揮地方政府、當地居民、游客等不同主體合力,以點帶線,讓地方文旅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才能事半功倍地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在文旅城市發展過程中,一切以滿足游客需求、做好服務工作為主,面對輿論風波,及時、真誠、關切的回應態度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舉措,對城市形象的打造和維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