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大病小病,許多人都喜歡往大醫院跑,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等問題,大大加重了患者的負擔,慢性疾病和康復期患者更是“難求一床”,雖然這類患者病情相對穩定,長久等待卻暗藏風險。如何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完善的醫療服務?近日,現代快報記者探訪了南京市紅十字醫院與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的聯合病房。據悉,南京市秦淮區醫聯體“聯合病房”已經在基層“多點開花”,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嘗試以醫聯體之“通”,解居民看病之“痛”。
△南京市紅十字醫院駐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病房
86歲老人置換髖關節,康復后回歸社會
9月19日,86歲的陳奶奶(化姓)在三級醫院完成了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非常成功,但后期的康復,不僅需要專業的康復設備,更需要一個長期床位。“您家門口就有個住院部,可以做康復。”醫生的一句提醒,讓陳奶奶的家人想起了自己常去的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能住院?10月10日,記者來到龍蟠中路221號,這是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單獨設立的住院部,護士站后面的電子屏上,28張床位幾乎排滿,陳奶奶便在其中。旁邊一塊金色的銅牌十分顯眼,寫著“聯合病房”四個字,病房里穿梭的醫護人員,有不少是來自南京市紅十字醫院,這個住院部有些不一樣。
△南京市紅十字醫院駐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病房
“你是新來的護工吧,幫她多拍一拍后背。”在陳奶奶的床邊,南京市紅十字醫院主任醫師楊連生正在叮囑護工注意事項。他介紹,陳奶奶已經手術半個月,手術傷口愈合得不錯,不僅可以站立,也能使用助力器走兩步路了,再康復一個禮拜,完成坐站轉移的銜接動作,實現基礎生活自理,便可以出院。
雖然功能恢復得十分順利,楊連生每天查房時,心中始終繃著一根弦,聽診、查看受壓區域、觀察下肢是否腫脹……這些細節一樣不落。“肺部感染、褥瘡、深靜脈血栓,是骨折患者要預防的危險并發癥,患者生活自理,回歸社會才是最終目標。”他深知,系統全面地看待一種疾病的重要性。
△楊連生在為患者做檢查
兩級共建聯合病房,入住率達85%
“我們從今年6月開始收患者,8月入住率便超過一半,目前可以達到85%。”有著多年三級醫院護理經驗的護士長曹靖茗告訴記者。這一入住率,得益于南京市紅十字醫院與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牽手”。聯合病房由楊連生擔任綜合病區的主任,他將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列為重中之重。
為了提高醫療質量,紅十字醫院的腫瘤科、護理科等其他科室作為后備力量可以無縫銜接。聯合病房收治的患者包括三類,第一類是病情相對重一些的常見病,比如感染、需要胰島素泵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等;第二類是腦血管疾病康復、骨折術后康復、骨質疏松后續治療患者;第三類是心肺感染的患者,紅十字醫院特地調來了無創呼吸機,幫助這類患者。
此外,由于病房患者年齡普遍在80歲以上,基礎疾病較多,危險暗藏。有著15年老年科診療經驗的楊連生,每日查房時,都會帶著病區的醫護人員,現場教學,保證醫療安全。
患者在聯合病房,既能享受到一級醫院的便利服務和診療收費標準,又能享受二級醫院的高水平醫療服務。陳奶奶住院一個月,預計花費在一萬元左右,經過報銷,自費不超過一千元。腦梗康復的趙大爺,在這里進行吞咽訓練,擺脫了鼻飼進食,住在對面的女兒,每天過來看望也很方便。對于部分度過危險期的病人,聯合病房是他們繼續康復治療的“港灣”。
以醫聯體之“通”,解居民看病之“痛”
近年來,以基層能力建設全面達標為重點的醫改深入推進,基層開始逐步分擔大醫院的壓力。為了促進“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這一醫療格局,多年來,南京市秦淮區在醫改進程中不斷探索,工作落地成效。“目前,夫子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秦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與三甲醫院建立成熟的“聯合病房”運行模式。紅十字醫院與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依靠區域內醫聯體建設聯合病房,內部運行機制更加便捷通暢。”秦淮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淑雯說。
之前,在大光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的患者,如果需要做CT等大型檢查,得先辦理上級醫院檢查申請手續,檢查不僅要等待1-2天,還得自費,最后需要憑發票回基層報銷。建立區域內醫聯體聯合病房后,在市醫保部門的支持下,患者可以直接在大光路開單子,然后去紅十字醫院做檢查,費用按照一級醫院標準來算,這一舉措不僅幫患者節約了時間,還減少了費用。
“居民需要實實在在的醫療服務,強基層,要做好醫改,適應醫改。”李淑雯強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要做好公衛服務,醫療能力也得跟上。秦淮區公立醫院眾多,不僅擁有三級醫院,還有一家綜合性的二級甲等醫院和一家二級乙等中醫院,以及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醫院成為重要的緩沖平臺,一方面可以向上承接,另一方面向下指導,區域醫聯體整體聯動,基層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能真正接住分流而下的患者。
現代快報+記者 梅書華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