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困難老人用餐難題而出現的長者食堂,如今在老齡化的背景下,正成為銀發經濟的關鍵入口。作為全市率先布局推進老年助餐工作的板塊,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近年來深入改革創新,在加快推進中心廚房和社區助餐點建設的同時,積極探索長者食堂經營模式轉變,延伸服務、嵌入破題、增值提升發力,蹚出了一條可持續運營的新路徑。
延伸服務,讓一間餐廳多姿多彩
在金山橋街道石橋社區的長者食堂內,剛吃完午飯的老人們,約了好友一起去樓上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活動活動。
“長者食堂正朝著‘多元共融’的方向發展,不僅要讓老人吃得舒心,還要玩得開心。”金山橋街道石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迎迎說,徐州經開區綜合打造長者食堂,將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多種功能一起納入,探索老年友好模式。“我們樓上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功能室,就是希望老人們能體驗更好的環境,參與更多的活動。”
不止石橋社區,在大廟街道后壩村“幸福食光”中心廚房、金龍湖街道大湖社區“樂齡餐廳”、徐莊鎮吳樓村“幸福食堂”,均配備圖書室、書畫室、影音播放室等功能室,在滿足用餐需求的基礎上,培養老年人的業余愛好,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綜合滿足老年人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
目前,全區老年助餐服務設施均依托社區養老服務站點建設,延伸服務內容的助餐點已建成70個,基本覆蓋區內城市社區。
嵌入破題,讓“一本賬”良好持續
長者食堂其樂融融的背后,還有本“經濟賬”要算清楚。
“長者食堂帶有顯著的公益屬性。如果助餐企業只干這個,生意是做不下去的。”已經退出長者食堂業務的徐州唯老匯社區服務有限公司經理陳旭東坦誠地說,加上菜價低、食材健康、工作人員需求量大,所以大多數長者食堂都很難賺錢,甚至大部分會陷入持續的虧損,只能靠財政補貼苦苦維持。
百姓叫好,企業叫苦,長者食堂的“經濟賬”到底該如何算?
對此,徐州經開區社會事業局積極尋找破局辦法,多次聯合相關部門對接區助餐企業,找辦法、解難題,努力探索建立可持續運營的長者食堂長效機制。同時鼓勵各長者食堂通過社會化運營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中心是2024年8月正式運營的。開張僅三個月,我們就實現了盈利。”走進金龍湖街道美的城家安年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環境優美、音樂縈繞,幾位老人正坐在咖啡椅上聊天。運營負責人周雷笑著告訴記者,以美的城為經營樣本,現在他們還在徐州經開區積極籌備其他項目。
將長者食堂融入居家養老大課題,打造“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這就是徐州經開區找到的答案之一。
周雷介紹,中心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以即時性服務為特色,服務涵蓋家庭管家、鄰里食堂、綠色就醫通道、適老化改造等7大服務板塊200余項服務。目前以美的城小區為中心,服務半徑覆蓋周邊1.5公里范圍內小區,累計服務長者800余人次,助餐服務日均提供餐食150余份。
徐州經開區社會事業局相關負責人說,將餐飲與社區特點相結合,找到合適的盈利點,才能有望平衡好公益性和社會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增值提升,讓長者食堂長久飄香
“現在我們面對全齡人群,不僅有助餐服務,還有中醫康養、社區團購等服務。”徐州山茵社區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魏傳鵬說。在接手經開區長者食堂運營后,面對長者食堂的運營難題,山茵也正思考如何進行“自我造血”的變革。
魏傳鵬介紹,傳統的助餐模式早已被市場驗證路徑狹窄,現在的長者食堂運營商必須將模式升級到2.0版。“公司在總結唯老匯的失敗教訓后,目前正積極籌備打通居家養老各環節壁壘,將老年大學、主題旅游、老年代購、中醫康養等串聯運營。”魏傳鵬說,隨著老人就餐、團購逐漸穩定,食堂的產品線慢慢完善,公司部分單項業務已實現盈利。
“服務需‘對癥下藥’,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加強調度和調研,制定科學的措施,加大政策扶持、鼓勵多元籌資,總結推廣目前已有的經驗模式,讓長者食堂辦得起、辦得久、辦得好,也確保老年人享受高質量的助餐服務。”徐州經開區社會事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從“政府包辦”到“市場共舞”,徐州經開區長者食堂的實踐印證:養老助餐并非“賠本買賣”,關鍵在創新機制。無論是延伸服務,還是打造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拓展服務價值……越來越多樣化的市場化探索,讓幸福食堂跳出“輸血依賴”,煥發內生動力。
經開軒 張曉培